无法改变其他人的意识


我真的努力在帮助别人能够真实的认识到这个世界的生存、运行规则。可惜我有时候真的无能为力,为什么呢,因为他们总在频道1,而我在频道3。

我为什么会用“意识”这个词,而不是思想之类的词语。说实话,我觉得这个词汇会更高层次一点。其实我也不知道这个词到底是怎么个实际意义,但是我觉得思想可能不能完全的表达出来,我想说的那个高度。

当一个人的见识,学识,听到、看到的故事、道理,不足以支撑听你故事的知识储备的时候,就极容易出现你和他的认知偏差。就会出现东北人常说的“你跟他说棉裤头子,他跟你扯胯胯肘子”。

所有的事情都要有一个由头,一个开始,这篇文章是总结的话,那开始就是“中国第十批药品集中采购”,所有原研药厂家退出集采,进一步可能真的退出所有三甲医院。

这种只要低价的集中采购,本身就是符合经济学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理论的。只能给老百姓造成更大的问题,花的钱更多。本质上来说,花钱是在解决某种问题,当这种问题,花的钱虽然少了,但是不解决问题的时候,那这个钱花的意义在那里?是不是可以选择更好的花钱渠道,哪怕在原有的基础上多花一些,但是问题解决了。

所以我最近常说,药店的春天到了。以后想要买有用的、管用的药品,也只能去药店了,原研药由于价格高,就算是按照仿制药的加价比率来说的话,销售进口原研药也比仿制药品要赚得多一些。

做一件事情,必然会有一方或者几方收益,真能做到每方都不受益也是挺不容易的。消费者买药不管用,虽然国家报销一部分,但是按照现有的情况来看,以后的花费只会比现在更多。药厂药企,由于极限低价的原因,也不会有资金、有动力的去开发新药,研制新的药品。对于国家,虽然政策的出发点都是好的,但是目前来看,以后大家会去抱怨,甚至怨恨当前的政策。

未来,如果照这样下去,中国的药品行业与国外药品行业的距离会越拉越大。本来现在的差距就不小了,还在努力赶超的时候,梯子让人给撤了。这样的情况后果就是,将来消费者在药品上的选择会越来越小,需要付出的代价会越来越高。中国药企跟外国药企的竞争力会越来越小,消失的几率会越来越高。

往回拉一拉,还是继续说我们的主题。当我跟我身边的人讲述、讨论这个事情的时候,出现了这么几种人。1.默默听你讲故事和理论,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。2.听你讲完故事,用自己的认知去跟你讨论这件事请,证明你说得不对。3.听你讲完故事,跟你说,这件事情我改变不了,我也就选择性的忽略了,不去想这个事情了。无所谓对错,仅仅是阐述我遇到了这么几种情况。每种情况都是一种人群的表现,每一种我都做不到去改变,因为他们的经历、思想,不足以支持理解我说的理论。当然话说回来,第一种应该是最好的情况,不去反驳,默默学习。剩下的两种,就让他们继续“无知且快乐”吧。就像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说的“一个国家的现代化,首先是思想的现代化,然后是制度的现代化,最后才是器物的现代化。这个顺序不能颠倒,如果颠倒了,看似捷径,实际上前面是死胡同,走不通。”放在一个人身上同样适用。